風雨歸牧圖
李迪《風雨歸牧圖》,設(shè)色絹本立軸,120.4cmx102.5cm,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風雨歸牧圖藝術(shù)特色:
縱觀全而,畫家筆墨之精妙,設(shè)色之雅致,形態(tài)之雅致,令人嘆為觀止;更妙的是,畫者并未直寫風雨,而是透過人、牛的動態(tài),草木的形狀,以及墨色淡彩的滲化,將風聲雨勢以及牧童的切切歸心表現(xiàn)的真切動人。
風雨歸牧圖藝術(shù)導讀:
《風雨歸牧圖》是畫牛的畫作中常見的題材,但擅畫花鳥走獸而長于寫生的李迪,卻賦予這個傳統(tǒng)畫題以嶄新的繪畫語言和深邃的表現(xiàn)意趣。畫作筆墨精細,有工有寫,足見畫家描繪事物的功力。畫上一對水牛的背景是一片呈半橢圓形的溪水,溪岸左上是土丘坡腳,長滿亂草與矮樹叢,弧形溪邊錯落生長著蘆葦和水草。矮林枝葉向右傾斜,蘆葦和水草向右倒伏,形象地點出大風從左邊吹來而溪岸右下是兩株向左、向溪心上空斜長的柳樹,與從左向右猛刮的狂風形成對峙。
畫家運用娟秀精細而流暢的筆法、激奮躍動的線條和濃淡相濟的設(shè)色,不僅寫出了柳絲翻飛、蘆葦傾倒的情狀,更渲染出一片天色相接的空濛,使一場犴風驟雨即將來臨的氣勢躍然紙上,令觀者似感觸到空氣中雨意昂然的清潤。
畫上天色昏蒙,風雨驟起,水波奔涌,柳枝搖曳,落葉在疾風中狂舞。畫家一開始即致力于渲染風雨氣氛,頗為成功。稍遠處,兩個身披蓑衣、騎著水牛的牧童,迎著風雨,匆匆踏上歸家的路程。一牧童俯身前傾,在風中右手扶笠,左肋緊夾牛鞭;另一牧童爬在牛背上,轉(zhuǎn)身向后,正要撿取被風吹落的斗笠。兩個童子的神態(tài)、姿勢,栩栩如生。兩條水牛,一前一后,躑躕而行。在前的大牛,轉(zhuǎn)首回視,如喚似催;在后的小牛,哞哞有聲,急步趕上。兩牛奔走的姿勢頗竹韻致。八只牛蹄行起布落,或?;蝌?qū),極富于變化,足見畫家觀察之深人精微。此外,牛的形體表現(xiàn),筆深厚柔靭,更兼以蒼潤的濃淡墨色,把蹄角、毛皮、背肉的質(zhì)感特征和肌膚的凹凸起伏天然染出。
作品在表現(xiàn)兩牧童的體勢及與兩水牛關(guān)系時也有獨到之處:牧童身披蓑衣,正急匆匆地頂風驅(qū)牛歸去;兩牛體勢豪放,腰圓臀肥,四蹄勁健。前邊牧童扶住斗笠、挾緊牛鞭,彎腰伏向牛背,催牛疾奔,而胯下水牛卻驀地停蹄回首,似在呼喚后面的水??旄稀:竺娴哪镣蚨敷冶灰魂嚳耧L吹落樹旁,轉(zhuǎn)身向后爬在奔跑著的牛背上,欲下不能,欲罷不甘,正猶豫地盯著斗笠。這一靜一動、一向前伏一向后爬的體勢形成了強烈對比,讓人忍俊不禁。
此畫的另—高妙之處,在于風雨中草木的描寫。畫幅右面,幾乎全是柳葉,處理不好,易陷平板單調(diào)。畫家舒胸敞懷,奮筆揮灑,腕底如起風雨。線如風聲,色似雨滴,讓干濕濃淡自然暈化。柳葉顯得繁而不亂,密而不堵,一股空靈之氣透出筆墨之外。柳葉之間,散見諸多枝條,縱橫曲直,穿插復(fù)疊,甚得筆韻。至于畫幅下半部矮木蘆草,筆法更見輕捷俊逸,疏疏密密,長長短短,隨機化出,而無刻意經(jīng)營的痕跡。
這幅《風雨歸牧圖》,顯古代繪畫中描寫牧歸景色中的一幅杰作。畫上款署“甲午歲李迪筆”。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www.yexst.cn/html/pic-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