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卷(之一、之二、之三),南宋,紙本墨筆,縱19.8厘米,橫289.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奇觀圖卷主題
瀟湘奇觀圖卷描繪峰巒起伏、煙雨迷蒙、云霧出沒、空曠幽遠的江南景色。前段為濃云翻卷的壯闊景色,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著云氣的游動變化,山形逐漸顯露,重疊起伏地展開,于是峰巒隱隱出現(xiàn)于團團白云中。中段主峰聳起,為典型的江浙地區(qū)峰巒起伏形狀。后段山色又隱入云氣之中。米友仁并沒有對山峰、江水、云霧、樹木作具體細致的描寫,而是描繪蒼茫雨霧中自然界的一種特有的景色氛圍和主觀感觸到的特殊精神氛圍。
瀟湘奇觀圖卷技巧
瀟湘奇觀圖卷中作者用沒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來的雙勾法,給人一種樹為“無根樹”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畫的形象和表現(xiàn)方式。
瀟湘奇觀圖卷全圖完全用水和墨畫出,不施任何其他色彩。畫中峰巒起伏,云霧出沒于山間,層林被籠罩在煙靄之中,顯得朦朧飄渺。畫面左下的山腰樹叢后露出房舍一間。整個畫幅沒有明顯的線條和筆觸,墨與水相融,渾然一體,完全改變了唐、宋以來青綠山水畫的面貌。作者采用這樣的畫法,完全是適應(yīng)描繪對象的需要。中國江南一帶,林木繁茂,山巒并不陡峭,而是比較平緩;每年中陰雨的天氣相對北方來說更多些。身處江南的山區(qū),每當(dāng)煙靄升起時,遠處的山頭就漸漸隱去,樹石的輪廓便模糊不辨,色彩斑斕多彩的自然界,也就慢慢變成為黑、灰、白的單純的色澤。
瀟湘奇觀圖卷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忽明忽晦,迷蒙又富有變化,故時人謂他“善畫無根樹,能描朦朧云。”同時他也很講究筆法,以大筆觸的遒勁筆法來潑染水墨,墨隨筆走,在大筆涂染塊面中,多有縱點、橫點、落茄點和不規(guī)則的破筆點,亦見連勾帶擦的線條。筆與墨的有機結(jié)合,使米氏云山兼具滋潤和沉郁的特色。
瀟湘奇觀圖卷構(gòu)圖
瀟湘奇觀圖卷在構(gòu)圖上,作者經(jīng)過周密的設(shè)計,全圖的墨色,從淡到濃,既而又變淡,再變濃,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與韻律。
圖中開卷就是翻卷著的濃云仿佛在移動,蒙蒙云霧下的遠山坡腳依稀可見。隨著云氣的游動變化,山形與樹木逐漸顯露,重迭起伏地展開。畫面中部的主峰聳起,此段山水清晰,美景盡收眼底。畫面末段的山色又隱人淡遠之間,幾間屋舍在煙樹叢林中若隱若現(xiàn)。作者在畫中將所見之景,打破了時空界限,表現(xiàn)出景物從迷蒙到明朗的自然變化,并且景物從遠及近,由近至遠都轉(zhuǎn)換得非常自然,起伏連綿的曠巒似在濃霧中浮動,“景奇”自然成了這幅畫的一個主要特點。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www.yexst.cn/html/pic-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