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仁,字德承,號五峰、葆生、攝山老農,弘治十五年(1502年)生于長洲(江蘇蘇州),是文徵明的侄子。相傳文伯仁生性暴躁,“好使氣罵座”,人多不能與之相處。少年時曾與叔徵明爭執(zhí),一度相訟,并因此入獄。在囹圄中他困痛交集,大病一場,忽“夜夢金甲神呼其名云,汝前身乃蔣子誠(金陵人,善畫神佛)門人,凡畫觀音大士像,非齋戒不敢落筆,種此善因,今生當以畫名世”,伯仁一時驚醒,“病頓愈而事亦解矣”,從此專心向文徵明學畫(事見于姜紹書《無聲詩史》)。此傳說雖怪誕不可信,但書畫修養(yǎng)確是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從暴戾轉向平和。
在文徵明的子侄中,伯仁的山水畫成就最高,“橫披大幅,巖巒郁茂,不在衡山之下”(徐沁《明畫錄》)。他的山水宗王蒙,學“三趙”(令穰、伯駒、孟爾),筆力清勁,布景奇兀,時以巧思發(fā)之,能傳家學,頗負出藍之譽,惟構圖有塞實之感。善畫人物,亦能詩。(傅東光)
文伯仁《花溪漁隱圖》
文伯仁《花溪漁隱圖》軸,1569年,紙本,設色,126x33.2cm,上海博物館藏。
此幅以平遠、深遠取景,近處陂陀巨石,溪泉平緩,茂林夾岸,中設茅舍水榭,楊柳垂綠,桃杏飛花,其后青山如黛,山坳中高樓隱現,屋宇片片,似有人家。圖中人物活動描寫精微,或撐船、或垂釣、或讀書、或取水,在青山綠樹、水碧花紅之間,人們各得其所,怡然自樂,一八平和安定的生活景象。臨溪草堂中已置茶酒,板橋邊茅亭里空設幾案,正待人雅會閑話,恰如被詩人反復吟詠,也被畫家一次次描繪的“桃源仙境”,令人悠然神往。
文伯仁山水繼承家學,有簡、繁兩種面貌,簡者效文徵明細筆山水,筆墨細秀,風格拙雅,繁者略近王蒙,山林層疊,皴點繁密,境界郁茂。此幅以文徵明細筆畫為基底,融入了王蒙細膩的筆觸,氣韻悠遠。值得注意的是,畫家運用了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畫中的樹木、房屋,乃至人物,都是愈來愈小,最終隱入青山與溪水的交界處,頗得深遠之趣。
此圖作于隆慶三年(1569年),文伯仁六十八歲,是其晚年代表作品。(傅東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www.yexst.cn/html/pic-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