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紅樹圖
王翚《溪山紅樹圖》,設色紙本,112.4cmx39.5cm,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溪山紅樹圖作者簡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圣”。師從王時敏、王鑒,博采古人之長而不局限于南宗,藝術上風貌較多。作品清麗深秀,功力極為深厚。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合稱山水畫家“四王”,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傳世作品有《溪山紅樹圖軸》《虞山楓林圖軸》《小中見大冊》等。
溪山紅樹圖藝術特色:
畫中以圓轉重疊、突兀高聳的山峰為主體,山溪逶迤前行,漣漪陣起,秋波蕩漾,兩岸林木,紅翠相間,整個畫中意境深幽,秋氣襲人。畫家擬王蒙筆意與布局,構景繁密,山勢云動,境界深奇。山石畫法以墨筆牛毛皴和解索皴為主,干筆皴擦,濃墨點苔,既顯濃密厚重,又鮮艷奪目,光彩熠熠?!断郊t樹圖》是其傳世精品,他學元代王蒙的筆法,以類似牛毛皴松秀而流動的線條,構成活潑的畫面,加上顏色較艷麗的紅色和綠色,使整個畫面有一種輕快愉悅的調子。
溪山紅樹圖藝術導讀:
清初的山水畫,受明代董其昌的影響較深。當時最負盛名的“四王、吳、惲”(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格)六大山水畫家,大多以師古、摹古為能事,使山水畫越來越枯燥乏味,缺乏生氣,這實際上是把中國傳統(tǒng)藝術引向復古的道路。但是,他們的畫風卻受到清朝統(tǒng)治者的賞識,風靡畫壇,成為支配力量,當時被稱為“正統(tǒng)派”,影響畫壇近兩個世紀之久。
“四王”中,王翚與另外“三王”有所不同,他雖然也仿古,可是在臨古中能融會諸家,變化生新。王時敏稱贊他“集古人之長,盡趨筆端”。他摹古的各派畫家有王維、李成、董源、巨然、荊浩、關仝、燕文貴、米芾、劉松年、黃子久、王蒙、吳鎮(zhèn)、趙松雪、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等。因此,他的畫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筆墨純熟秀潤,工致謹嚴,用筆雄健,有獨到之處。這幅《溪山紅樹圖》就是工犖最負盛名的一幅代表作。畫的下方,山溪逶迤,秋水揚波,漣漪陣起。兩岸秋林,山溪透翠相間,燦爛耀目。溪岸上,道路盤曲,村墟錯雜。路旁,在畫的中部作一山巒,山頂上寺觀塔院,掩映于紅樹蒼松之間,林泉飛爆,煙橫霧斷。左方,在山巒之后,一峰高聳入云,雄踞睥睨,氣概非凡。畫中的山石主要以墨筆畫成,以牛毛兼解索皴,淡墨干筆擦染,再以濃墨點苔點,點畫離披,郁茂沉古,筆法松秀,墨色滋潤,膘等重色的超卓技巧,無怪乎當時已足畫名滿天下的王時敏在這幅畫中題道:“石谷此圖,雖仿山樵,而用筆措思,全以右丞為宗,故風格高奇,迥出山樵規(guī)格之外、……”贊嘆之余還深為不能得到此畫而惋惜。王翚的摯友惲壽平也在畫的上方詩堂題識中說,對這幅“發(fā)揮新意”的作品“驚嘆欲絕”,幾欲據為己有而不能,最后是被鹽商潘某所得,顯然是出了極高的價錢。清初鹽商巨賈對藝術品的收藏以及對專業(yè)畫家的影響于此可見一斑。
王翚生長在一個世代文人兼畫家的家庭,未涉足仕途,拜王鑒、王時敏為師。55歲時,康熙帝命他主繪《南巡圖》,得到皇帝的獎賞,聲譽日隆,求畫者也更眾,以至“東南畫手,多列門墻”成為清代“虞山派”的領袖。受業(yè)弟子大多是亦步亦趨,輾轉抄襲,沒有出新,只是少數人有“青出于藍”之譽。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www.yexst.cn/html/pic-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