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介紹:
佛羅倫薩古典油畫大師技法:
文藝復興初期佛羅倫薩畫家的油幽作品風格各異。吉蘭達約(1449一1494)善于吸收藝術精華加以綜合利用,色彩頗具新鮮感,以藝術的完美享有盛譽。風格主義畫家彭托莫(1495—1556)的油畫以強烈的感性為特色。布隆及諾(1503—1572)的油畫超乎人性的典雅與拘謹畫風在地方畫派中堪稱一絕。
以畫家達•芬奇(1452—1519)、米開朗基羅(1475—1564)、拉斐爾(1483—1520)為代表的文藝復興盛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畫派,以人文主義為主導,探索人體的造型規(guī)律,研究透視學、解剖學和光的明暗原理,講究焦點透視和明暗效果,充分衣現(xiàn)三度空間。尼德蘭的油畫技法由尤斯•范•根特傳到佛羅倫薩后,畫家們借鑒和發(fā)展了在蛋膠粉畫上進行透明畫法的油畫技法。達•芬奇主要以繪畫明暗的5種色調表現(xiàn)物象的體積,并經常變換顏色的調法。他創(chuàng)造的薄霧法,對古典油畫的發(fā)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的油畫《麗達和天鵝》便運用了這種技法。
達•芬奇十分注重對繪畫技法的探索,油彩壁畫《最后的晚餐》便是進行技法實驗的作品。他的用左手從右向左,反寫字母的筆記有7000多頁,后人象破譯密碼一般研究他的筆記和作品,探討其油畫技法。
達•芬奇曾畫過兩幅《巖間圣母》這幅《巖間圣母》藏于倫敦美術館,另一幅藏于巴黎羅浮宮。
通過有關專家研究藏于倫敦美術館的《巖間爺母》的繪畫技法,對他的技法介紹如下:首先在畫板上覆蓋一層石膏漿;然后直接在畫板匕畫人物的草圖;然后,用含棕色色調的顏料分明暗畫出主要形體的立體感。達•芬奇不僅用筆作畫也用手指和手掌作畫。他用一支精制的小筆非常精確細致地畫細部。達•芬奇作畫通常畫一些素描稿,這幅素描花卉與《巖間圣母》上的花卉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從達•芬奇的油畫《持花圣母》的局部看,涂過色的肌膚表層有明顯的裂紋,這是由于在作畫過程中對技法探索試驗所致,畫家在顏料混合物中加人了過多的油。X光片顯示出達•芬奇在作畫過程中對小耶穌的頭的修改,畫肌膚所用的鉛白使X光透不過去,阻止了膠片的顯示。圣母頭部肌膚的畫法與耶穌頭部一致,較暗的陰影處,手指的痕跡清晰可見衣袍的重疊部分表明層次復雜。在最初灰色層上覆蓋一層石青色,最后又上一層深藍。從這幅畫的作畫方法可以看出,達•芬奇通常只用略帶棕色的單色表現(xiàn)立體感。據分析,達•芬奇有意在最后用非常薄的胭脂紅的光亮層來完成肌膚部分,胭脂紅的色彩因為年久而褪去了原來的光彩。達•芬奇以蛋彩和油彩混合繪制的《蒙娜麗莎》,充分地運用他創(chuàng)造的“薄雰法和在蛋彩畫上進行透明畫法的油畫技法,創(chuàng)造出崇高、純潔、溫柔、端莊的、優(yōu)美動人的形象。
米開朗基羅對西斯庭教堂大型天頂壁畫中的《創(chuàng)造亞當》和《利比亞女預言家》的繪畫,首先用較淡的熟膠調制白堊制作壁畫的畫底,在白底上用比膚色稍深的單色和接近皮膚的顏色畫出大概的輪廓和較深人的素描,用深棕和褐綠的蛋膠粉色涂畫背景屮襯應主體的部分。然后以蛋膠粉色初步地將畫從整體h大概畫完,并在此基礎上以調油顏色的透明畫法將畫深入完成。
拉斐爾的油彩壁畫《雅典學院》,采用透明畫法和以紅、黃、藍相互襯托的手法:他的油畫《圣母的婚禮》,畫面構圖、人物姿態(tài)、明暗色調的安排、對色彩的鋪設,全面突出對主要人物的表現(xiàn)。他吸收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技法,以典型概括和綜合性油畫技法創(chuàng)造出柔和、圓潤的獨特風格。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www.yexst.cn/html/course-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