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山水畫中的章法特征
元人山水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有著共識的內心追求與筆墨表現(xiàn)圖式,似就構圖章法與筆墨鋪陳習慣而言,四家之間又辦著鮮明的風格特征,明何良俊《四友齋論》所說“黃之蒼古,倪之簡遠,王之秀潤,吳之深邃”。
古人談及章法類似我們觀在的法則,章法有人小章法之分,大章法不外乎水平式(咫尺千里一類)、縱向式(高遠法一類)、傾斜式(分左右式)、分疆式(大小相對類)、偏勝式(輕重相對類)等等,近代陸儼少談及章法,歸納為:“甲”、“由”、“之”、“則”、“須”五字。上文提及宋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時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此三遠也”。此“三遠”理論奠定了山水畫構圖的基礎概念,后世山水構圖裉本上圍繞郭熙的“三遠”來進行。
而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對此做了進一步理論上的發(fā)展:“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但無論何種“三遠”,大家往往一畫之中多有混用,使畫面之空間變幻不定,并向四方縱橫發(fā)散。
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圖》正是他氣遠論的具體藝術體現(xiàn),以從下相連、接連不斷的富春山脈為平遠章法,繪就了連綿相接的山水長卷,移步換景變幻豐富、似幻似實、似夢似真。并用大片的空白擬做河流空白,云蒸霞蔚之狀,表達出黃公望力追的逸才高人之境界、平淡和雅之心境、超越煩惱現(xiàn)實的內心理想。
延續(xù)黃公望思想并么過之而無不及的當數(shù)倪瓚。倪瓚純以簡為主,以淡為宗,其“一河兩岸”式構圖是其畢生的終極理想。中景多以空白來表現(xiàn)凝固到極致的人湖水面,近景亦多為樹竹茅亭、亂石雜草,遠景往往多是悠遠不泣的遠山。
是出世?是入世?是空寂?苦悶?還是超越?世人又有誰能解?吳鎮(zhèn)的一河兩岸、多岸山水圖式又多以水墨淋漓而相輔,近景多水草蘆葦,多一舟漁人。
與三者不同的是王蒙,王蒙章法往往研習北宋全景山水中的尚山大嶺式,布局繁密復雜,又雜以豐富的點景:高人閱經(jīng)、草堂數(shù)間、仙鶴童子等等以增畫面旋轉的向上延伸強力動勢與生命力量。所以畫面往往呈現(xiàn)S形裝構圖。
除此之外,元人山水開始注重詩書畫印的相得益彰以超越宋人的章法習慣,用題畫詩(超逸詩作,加至精湛的書法)來章法畫面,既豐富了元人山水畫的內容與形式,也以此深刻地影響了之后的明清乃至現(xiàn)在。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www.yexst.cn/html/article-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