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內(nèi)涵最豐富的皇家園林。它繼承我國造園藝術(shù)的傳統(tǒng),追求自然山水和園林建筑的和諧統(tǒng)一,建筑布局、景點安排,多是依山之勢依水之形,將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驕人風茂。
1750年乾隆皇帝以“興修水利”和“為母祝壽”為名,歷時十五年建成“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和圓明園同時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為了避暑游樂,對此園進行重建,并按照“頤養(yǎng)太和”的意思,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的正門稱東宮門,東宮門一帶為皇帝處理政務(wù)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慈禧便是在仁壽殿實行“垂簾聽政”的。
慈禧居住在樂壽堂,它是一組前后兩進、左右各帶跨院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出樂壽堂西門,便是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走廊一長廊。它全長728米,由園林建筑常見的回廊和角亭構(gòu)成,共273間。此長廊背靠萬壽山,南向昆明湖,使湖山之間有了一個美妙的過渡。再者它又很自然地將一些分散的建筑、景觀加以連接,人沿廊而行,步移景換,十分愜意。
長廊中段向北便是萬壽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園的精華,依次為排云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建筑布局的中心,周圍建筑對稱分布,有如眾星捧月,氣勢雄偉。由于佛香閣高達41米,又建在21米高的臺基上,這就大大超出了萬壽山的高度,人們不僅可以在此居高臨下飽覽周圍幾十里的風光,而且不論在園內(nèi)還是園外,都能看到它的英姿,它成為了頤和園的象征。
頤和園風景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昆明湖。湖上煙波浩渺、水碧似玉,16座各不相同的拱橋掩映湖邊;湖中三島上各有形式獨特的建筑;十七孔橋橫臥南湖,造型優(yōu)雅,令人過目難忘;湖東岸的八角重檐廓如亭,面積達130多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亭子;離亭不遠處,蜷臥一只同真牛一般大小的銅牛,兩角聳立、雙耳豎起、目光炯炯有神,根據(jù)銅牛背上鐫刻的乾隆《御制金牛銘》可知,此牛有“鎮(zhèn)水”之意。
順銅牛的目光看去,湖的西堤處在清漪園時期是一組仿江南水鄉(xiāng)的建筑,名為“耕織圖”。每年有來自蘇杭等地的技工織造綢緞,有精選的農(nóng)夫插秧種稻,以此象征著乾隆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視。清漪園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時,“耕織圖”也未能幸免。
園中建園是中國造園的一大特色,諧趣園即是一例。乾隆皇帝1751年下江南時,很欣賞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回京后便在清漪園中加以仿建,嘉慶皇帝將其改名為諧趣園。該園以水池為中心,游廊、軒堂皆環(huán)池臨水,被稱作是一座水景園。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www.yexst.cn/html/pic-171.html